澳华观点 | 从医疗功能探索医院建筑的总图布局思路
时间:2025-04-15 作者:HKAOHUA 浏览:
建筑总图布局是在满足顶层规划、业主需求和工艺流程的前提下,结合项目规划用地指标及场地高差、周边环境、日照风向等自然条件,合理确定拟建构筑物、规划交通流线和景观绿化等,形成功能合理、风格统一的规划布局。医疗建筑总图布局应充分考虑功能大组团整体合理性,满足不同感染层级功能分区的相对单向梯度设置,并对预留地块的远期考虑做整体论证。
影响医院总图布局的因素众多,归纳下来主要有场地条件、自然条件和医疗功能三个方面。接下来我们从医疗功能层面着手,对医院的总图布局策略进行分析,采用“循证设计”思路,在依据科学研究数据的基础上认真参考和分析,对总图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也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医院的运作。
成都高新区人民医院总图布局
Episode Ⅰ
功能协同
医疗建筑的基本布局形态
(一)集中式布局
门诊、医技、住院以及后勤部门等七项用房集中布置,竖向发展形成建筑综合体。集中式布局的建筑形体紧凑,交通流线短,占地面积小,但不利于分期建设,且医患流线、洁污流线也较难组织,更适用于500床以下的小型医院总图布局。
集中式布局
(二)分散式布局
总图布局常分为多楼栋建设,水平方向延展布置,并以连廊相接,建筑形态较为分散,方便分期建设,组合灵活,易于组织院内景观,有利于自然通风与采光,但交通流线长,占地面积大,适用于床位数超1000床的大型中心制医院或康养疗愈型医院。
分散式布局
这种分散式的布局,常常以患者为中心,实现“患者不动,医生设备围绕患者服务”的模式,由若干独栋式建筑布局形成相互独立的几个专科中心。
例如麻省总医院,有着闻名全球的五大多学科医疗中心,包括癌症中心、消化中心、心脏中心、血管中心和移植中心。各中心提供一站式检查等服务,带来“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体验。
麻省总医院-分散式布局
近几年,国内引进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但由于诊疗模式与国外不同,无法完全达到“患者不动”的服务模式,因此采用“资源相对集中,让患者少动”的理念,从而形成“综合门诊医技平台共享,重点专科中心化”的服务模式。也就是近几年医院建设中常见的“医学中心布局”模式,由若干栋建筑围绕一个平台布局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建筑综合体。
医学中心布局
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王字型的布局,从学科中心化出发,各个专科中心围绕着共享大型医技布局,尽量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将同一病种关联密切的门诊、医技、住院集中设置,从而缩短诊疗流线,提升医疗流程的高效性。并用医疗街主动脉去串联各个建筑单体,减少人流交叉,形成有机的功能组织。
(三)半集中式布局
分散式与集中式的组合形态,通常由高层住院部及多层门诊、医技裙房组成。建筑形体更为灵活,易于交通组织,有利于分期建设及组织自然通风与采光,且占地面积适中。
我们以“王”字型的布局形式为例,通过局部变形,形成几种半集中式布局:
半集中式布局
第一种是最传统的“王”字型,门诊、医技、住院三段式前中后完全分开,功能清晰,但门诊到住院的医疗流线较长;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基础上变形,将门诊板块移到医技的侧面,功能布局更加紧凑,拉近了门诊到住院的医疗流线;
第三种将住院设置于医技上方,进一步缩短住院到医技的医疗流线,建筑用地也更加集约,适合于用地面积比较紧张的医院。
Episode Ⅱ
急救响应
急诊科对总图布局的影响
急诊科的位置选择遵循现代急救医学快速、准确,方便抢救病人的理念。
外部交通可达性:急诊科应有顺畅的出入交通流线和宽敞的停车区域,并独立设置急救车流线,避免与其他流线交叉干扰;
急危重症绿色通道:设计应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将与急诊科关联度高的医技科室,如放射科、手术室、ICU做便捷的联系规划,为急诊患者转入住院治疗设计便捷路径;
8小时与24小时医疗服务分区:门诊和部分医技科室将在夜间停诊,而急诊部与住院部需要24小时运营,所以布局上应考虑不同运营时段的安全保卫、运营管理、能源供应等。
综上,可以得出急诊与医技临近,并且靠近住院楼设置是急诊科最高效便捷的选址。
急诊科布局对比分析
Episode Ⅲ
诊疗组合
门诊部对总图布局的影响
门诊部用房面积占比七项用房面积的15%左右,门诊一般设置在低楼层的裙楼中,从总图布局看,门诊占地面积比较大,所以门诊单元的模块设计对总图布局也存在较大影响。门诊部应设在靠近医院主要交通入口处,与医技用房临近设置。门诊部各科室规模应考虑医院未来远期发展需要,结合医疗业务流程,按照标准模块化设计理念,合理规划各科诊室的布局和数量。
门诊单元组合模式比较多,我们以其中一种常见的模式为例,门诊模块系统中的标准诊疗模块单元由前场区、候诊区、诊疗区、医生办公和MDT会诊室组成。前场区为护士站所在,护士站兼顾对外的迎接与手续的办理以及对内的支持服务;候诊区位于内部采光井的一侧,拥有良好的采光与室外绿化景观,同时附近设有患者卫生间的便利性;每个标准诊区由六间诊室到十间诊室组成。
单层门诊区一般会有3~4个门诊单元模块构成,可以根据场地情况进行组合,通过医疗街串联各个门诊模块。
门诊单元模块组合
Episode Ⅳ
护理布局
住院部对总图布局的影响
住院部用房面积占比七项功能用房面积的40%左右,是面积占比最多的一项。一般标准护理单元设置床位40~60张,病房数量18~22间,建筑面积1800~2000平方米,但也有受到场地制约或医院特殊需求,床位数和面积少于或突破一般设置的情况存在,设计上则需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转变思路。
护理单元的布局形式多样,是建筑总图布局重要的影响因素。住院单元的形式受到内部功能、病房数量、核心筒位置的限制,布局形式往往有规律可循。通过大量的案例整理归纳,列举出常规采用的几种模式,如图所示。
单病区护理单元举例
根据场地情况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也可以形成一些特别异型的护理单元布局形式,但同样需要从单层面积、病房数量、日照率、医患流线、护理效率等维度进行优劣势分析,才能判断异型的护理单元布局是否合理和能否采纳。
护理单元通过拼接组合,可以形成双护理单元组合、三护理单元组合及四护理单元组合。不同的组合形式对医院的学科设置以及运营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设计师在总图布局阶段应提前选择护理单元形式,如图所示。
双病区护理单元举例
医院的建设没有固定和最优的布局形式,每个医院都是定制化的设计。总体来说,医疗建筑的总体布局应该以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医疗安全和环境质量为原则,立足当前需求、考虑未来发展、理念适度超前的基础,从医疗功能及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考虑,选择一种最适合医院定位的布局模式。
编审|品牌管理部、方案设计中心
素材|第二十五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优秀学术论文 - 钱梦姗、凌雨桐
参考文献:
[1]龙灏,张玛璐. 无序到综合——医疗建筑综合效率研究进展[J].新建筑,2019,补充卷号(4):65-69
[2]金晨晨. 医疗工艺设计与医院建设项目前期策划[J].建筑与结构设计, 2016,补充卷号(12):25-28
[3]GB/T51039-2021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
[4]马军. 综合医院门诊部建筑空间构成及流线设计研究[D]. 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3
往期干货:
跨界融合,共筑医疗建筑新蓝图 | 香港澳华应邀参与医疗建筑专题培训活动
医疗工艺设计 | 申康卫建携手香港澳华共谱医疗工艺设计新篇章
【置顶】澳华动态 | 喜讯•集团荣获2024年CHCC中国医院建设奖多项荣誉
澳华动态 | 2024年度医疗建筑设计Young Leaders系列学术交流会北京站
医疗工艺设计 | 医疗工艺设计在医院设计阶段运用中的要点与策略:医院流程和功能的再造(节选)
澳华动态 | 第十六届医院建设高峰论坛暨202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年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