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华观点 | MRI(室)工艺流程及条件设计(节选)
时间:2025-03-26 作者:HKAOHUA 浏览:
MRI(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项非入侵性的成像技术,能够形成三维详细的解剖图像,广泛应用于身体不同部位的检查,与放射X射线断层扫描、超声波影像诊断一同构成了现代临床医学的三大成像技术,是医院重要的大型医用仪器设备之一。
MRI场地建设及产生联动关系的科室不同,对设备选型、工艺流程、环境条件要求亦有差异。在前期设计中严格按照磁共振的安装要求开展设计,对MRI室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基本介绍
(一)基本分类
MRI依据类型可划分为:
常导型、超导型、永磁型。
MRI依据场强可分为:
低场:小于0.5T,如0.2T、0.35T。
中场:0.5T、0.7T、1.0T。
高场:1.5T、3.0T。
超高场:5.0T、7.0T、10.5T、11.7T等。
目前医院一般常用的是永磁型的0.5T、0.7T,超导型的1.5T、3.0T。
(二)临床应用
MRI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骨骼肌肉与关节检查,在各科室亦有复合、延伸性的应用。
MRI在各科室(板块)亦有复合、延伸性的应用。
MRI的应用
未来,MRI将朝着图像质量、效率优化,更加人性化的趋势发展,如提高图像质量、缩短检查时间,提高病人就医效率,开创人性化设置等。
二、功能流程
(一)关联功能
与MRI关联的功能房间包括但不限于:诊室、挂号收费、等候区、注射室、抢救室、患者更衣室、患者准备区、恢复室、MRI扫描间、技术人员控制室、设备间、阅片室、后处理室等。
与MRI关联的功能房间
(二)患者检查流程
MRI患者检查流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环节:
(三)医护人员流程
MRI医护人员主要工作内容及流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环节:
三、选址要点
(一)选址要求
依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5.9.9 核磁共振检查室5.9.1位置规定:
宜自成一区或与放射科组成一区,宜临近门、急诊部、住院部,并应设置在底层。
应按磁共振的设备安装要求,避免电磁波和移动磁场对磁共振的干扰。
(二)磁力线范围内物体对选址影响
MRI带有强大静磁场,磁力线对选址及周边设备物体设置影响巨大。
选址需考虑移动金属、铁磁材料、电磁场、震动等因素对磁场均匀性的影响。不同磁场区域对应不同设备,应避免干扰。
移动金属:大型移动金属物体会影响磁场均匀性。扫描间应与这类金属物体(如电梯、汽车等)保持安全距离。
铁磁材料:应将磁体中心点半径2.4米内的铁磁材料(包括建筑墙体钢筋、给排水管道、暖气管道、消防管道等)及其质量报告提交给磁共振厂家评估。
电磁场:干扰源离磁体越远,影响越小;Z轴(病人床的方向)上的干扰对磁共振图像质量影响最大。应根据干扰源的属性(重量、电流大小等参数),确定到磁体的最小安全距离。
震动:由于近年来防震技术的发展,MRI设备都会设置减震垫。不同楼层间,距离超10米的空调泵、水泵、电机等设备在允许范围内(尽量避免同楼层设置);周边有地铁或规划地铁的场地,与地铁保持50米以上距离,必要时用专用震动监测仪检测对磁共振的影响。
某品牌1.5TMRI-场地安装指南
四、方案设计
目前MRI主要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单廊式布局
医护人员共用1个控制廊,方便沟通交流,严格区分患者通道与医务人员通道。患者等候区设置准备区,用于筛查、更衣及宣贯检查注意事项,并设置门禁。
单廊式布局
(二)四分区布局
对不同区域进行区分和管理,第一、二分区为公共区域,第三、四分区为限制区,设置门禁和警示灯,安装铁磁性物质探测系统,确保安全。
分区式布局
五、配置要求
(一)MRI基本配置包括以下内容:
MRI基本配置表
(二)MRI其他配置:
MRI其他配置表
六、条件设计
(一)空间布局要求
面积
可以根据不同型号不同厂家的设备安装手册来进行面积设置。设计期间如无法确定设备选型时,可以根据以下数据参考:
扫描间(长*宽*高):8.0m*5.5m*4.0m
控制室(长*宽*高):3.0m*4.0m*3.6m
设备间(长*宽*高):5.0m*7.0m*3.6m
观察窗(宽*高):1.5m*0.8m,距地高度:不小于0.8m
病人及设备出入门净尺寸(宽 x 高):1.3m*2.1m
降板
降板主要用于电缆槽和设备基座安装,建议降板高度300mm,回填的方式主要考虑T型设备基座下方要满足最少110mm标号不小于C25的混泥土,并且要注意主机架和扫描床下方与地面完成面的水平条件误差在3mm内。
运输路线
机房设置在1楼时,卸货后采用水平运输方式进行安装;设置在地下时,可采用地上下错位预留吊装口或水平运输进行安装。
如果机房设置在2楼及以上时,需要在建筑立面预留吊装洞口,并保证运输路径满足:宽x高为2.5米x2.8米,运输路线也需要考虑楼板的承重能力。
承重要求
不同MRI荷载不同,一般在6-16吨之间,其中永磁型一般在12-16吨;1.5T超导型在8-10吨;3.0T超导型在10-12吨。
(二)环境条件要求
电磁干扰条件
需严格按照不同型号不同厂家的磁力线分布图以及磁场与其它设备物体距离表来设计。
屏蔽
建议采用0.35-0.5mm厚铜板屏蔽,也可用硅钢板但需特殊处理。
温湿度(常规1.5TMRI)
扫描间温度18~24℃,设备间15~32℃,湿度相对30%—60%,散热率:扫描间和设备间—2.8KW,控制室1.45KW。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 51039-2014 7.7.7 磁共振室宜采用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室内温度应为22℃±2℃,相对湿度应为60%±10%。
(三)安装条件要求
机电(常规1.5TMRI)
电源要求:三相五线制AC380V±10%。
频率:50 Hz ± 5%。
功率:最大功率为94.3KVA,连续功率74KVA ,功率因数0.9;最大瞬间峰值电流154A ,连续电流114A 。
电流保护器的额定电流:150A。
保护地线:设置专用PE线,电阻须小于2欧姆,其截面不应小于16 mm²。
电缆沟:一般为0.2m*0.15m,扫描间与操作间、操作间与设备间之间必须预留 0.15m*0.15m 的电缆穿墙孔 。
照明:磁共振机房内的照明应做到灯光柔和、无闪烁、亮度可调节,在图像显示器的附近不应有强烈的室外光和室内灯光,不能使用带有镇流器的荧光灯。
给排水
给排水管道不应穿过扫描间内,且扫描间楼上不应有给排水点位。水冷机和精密空调附近要求有上下水及地漏。
消防
建议采用气体消防,不建议使用无磁的消防喷淋,由于MRI属于大型精密设备,因此对于设备消防安全也是需要考虑的,水对于设备来说也是一种危害。
失超管
可选用铝或不锈钢失超管,铝管至少 3 mm,不锈钢管至少大于等于1 mm;失超管的长度不能超过20m,超过需增大管径;由于失超管与建筑结构属于刚性连接,所以建议每10m就用波纹软管连接,来对振动进行衰减与隔离;失超管的出口左右3m,下方3m,上方6m不能有窗户与门,如果无法避开,所设置门窗不可开启,同时避免下方有人行通过。
编审丨品牌管理部、医疗工艺中心
素材丨张卫东、蒋力、黄若飞
参考文献:
[1]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2014[S]
[2]沈崇德,朱希.医院建筑医疗工艺设计[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8:175-177
[3]何洪林,赵育新,黄文才.医用放射诊疗设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01-129
往期干货:
跨界融合,共筑医疗建筑新蓝图 | 香港澳华应邀参与医疗建筑专题培训活动
医疗工艺设计 | 申康卫建携手香港澳华共谱医疗工艺设计新篇章
【置顶】澳华动态 | 喜讯•集团荣获2024年CHCC中国医院建设奖多项荣誉
澳华动态 | 2024年度医疗建筑设计Young Leaders系列学术交流会北京站
医疗工艺设计 | 医疗工艺设计在医院设计阶段运用中的要点与策略:医院流程和功能的再造(节选)
澳华动态 | 第十六届医院建设高峰论坛暨202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年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