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或许是颠覆传统医院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间:2016-12-21     作者:    浏览:

医院建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医院建设水平可谓突飞猛进。传统的诊疗模式、就诊流程不断受到挑战,有的甚至已经被颠覆,传统医院的形象岌岌可危。而其中,我们明显地看到了信息化的威力。

 

 

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出现的变革不但影响到医院管理和医技设备,而且促使医院再造医疗流程,而医疗流程的变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代医院功能科室的组团关系、面积分配、管理方式、运营动线、人力资源配置等。一切都在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作用下悄然发生着改变。

1.webp.jpg

 

医疗信息化对就医流程及体验感的改变

 

 

在国内,大多数医院都有着相同的就医流程,这些流程基本上是以医疗节点为中心的。患者按照就医流程的顺序,按照一定的动线依次通过这些节点,完成诊疗程序。

2.webp.jpg

门诊患者就诊流程图

这样的流程虽然满足了诊治的医学要求,但是人们并没有站在经营、效率及患者的体验感等方面,去分析每个节点存在的问题,比如:患者在每个节点上花费时间不同所造成的“瓶颈效应”、诊疗时段存在的人流高峰期等。这就造成了服务模式不到位,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流程不够优化,就诊流程繁琐,多个环节需要反复排队;服务手段不够先进,服务方式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状态,缺乏统一的服务系统。

 

要改变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提高医护人员管理水平、扩大建筑面积及流程优化,已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到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如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得以应用,并与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加以联通,形成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全新的信息化体系,为患者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

 

 

信息化系统目前是通过如下做法来优化就医流程的:

 

一是需求前移,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预先感知患者下一步的服务需求,通过统一的服务中心调度安排,提前为患者服务或做好服务准备。比如医生在诊室开出多个检查医嘱的时候,相应的医技科室就会做好相应的准备。同时,信息系统会把目前该部门的检查量通知诊室医生或患者,为其安排出最优的检查顺序和时间。如果医生诊断患者需要住院,住院部也可以即时提供床位情况并做好接收准备。

 

二是精确服务,通过精确到时间点的医疗服务,减少患者的非医疗等候时间。尤其在国内大医院患者饱和的情况下,通过信息系统梳理诊疗过程秩序,通过预约、排班及事前提醒等服务,让患者能够掌控自己的诊疗过程,精确地安排诊疗过程。这种精确服务还可以通过远程服务的方式来实现。

 

三是整合环节,通过分析各个服务环节的要点,把传统的以部门为服务节点的流程,改造成以减少患者移动及等待为服务节点的流程。尽量把服务融入到业务环节中,为患者提供整合式服务。例如,将挂号和收费环节整合到门诊的护士工作站中。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建立完善的患者服务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应该把原先在窗口实现的服务功能尽量地通过服务平台来提供,除了诊疗过程中必须由医护人员参与的核心环节外,其他业务尽可能地由信息系统完成。

 

 

医疗信息化对科室组团及建筑构成关系的改变

 

 

医院由不同的系统构成,如物流系统、信息系统、供氧系统、空气调节系统、消毒供应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对医疗工艺流程和医院建筑来说,信息系统对流程和医疗功能组团、布局的影响最大。

 

国内大多数医院是按照门诊、医技、住院、后勤、科研等行政管理板块来布置医院的医疗功能组团关系的。很多医院在建筑设计时也是按照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等一栋栋修建起来的。这在过去医院床位少、门诊量不大、医技检查项目少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还不多。现在国内新建的医院,动辄几千床,每天的门诊量巨大,几乎每个患者都要接到很多项检查医嘱。患者为了几分钟的医学检查,要花费很长时间在各个功能区往返行走。随便走进一家三级医院,几千名患者集中到一个地方交费、采血、取药、等报告、排队检查,交通拥挤不堪,效率低下,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体验感很差,医院毫无环境品质可言。

 

其实在这些医院里,很多科室已经有了信息化系统,只是这些“信息孤岛”没有连通。在不同科室间,一遍遍地重复着收费、登录、等待。

 

如今的医院管理者,看到了信息化系统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这种技术手段,可以让管理者跨界发挥,对流程、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进行大胆变革。

 

基于医院现有的可实现的信息化系统功能,我们首先按照减少患者移动距离、减少排队等候次数、点位及时间,把原来按职能划分的流程、区域整合成按功能及从属关系划分出的新的流程及区域。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们重建了收费流程,取消了以往医院中常见的集中收费处,根据医嘱和收费的对应关系,在医嘱系统把收费和医嘱融合为一个系统后,在该医嘱区域设计收费点。

 

 

比如,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内科系统,将一整层规划为门诊区和检查区。内科门诊患者入院直接前往该层就诊,通过自助发卡和自助挂号进入候诊程序。同时,由于有了信息化系统,不同专业分区设置的检查区域才有可能信息联通,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这样,按专业同层设置的检查区,可以方便地执行医嘱,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通过信息化改变医院流程的例子还有很多,像现在很多医院就已经取消了检验报告发放窗口和患者取报告的等候区,改为在门诊就医区自助打印或是直接发送到门诊医生的电脑里。

 

 

医疗信息化对医疗区域规划及设备配置的改变

 

 

在传统的医疗工艺流程设计中,很少把信息化系统纳入其中。医院建成后,常有医疗区域的规划设计无法满足信息化系统的要求和设备安置的现象发生。

 

医院的流程设计,要遵循“项目整体规划”理论,医院的信息化主管(CIO)一定要参与制定设计规划。通过准确的需求分析,规划出目标,提出对医疗区域规划的相关要求及设备配置,建筑师才有可能规划出合乎要求的医疗工艺流程。

 

以院前急救为例,目前国内多数医院的院前急救存在下列问题:

 

缺乏高水平的急救队伍,急救现场处理水平不高;
救护车设备配置低,途中医疗救护不利;

医院救治水平差异大,无法将患者准确送至最有利救治的医院。

 

信息化系统介入院前急救后,给急救模式和急救网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影响。这些新的院前急救模式包括:

 

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专家远程指导,提高现场救护水平;
具有监护设备远程数据传递功能,医疗救治前移;
借助信息技术整合医疗资源信息,区域性医院入网统一管理调度。

 

 

实施这些信息化技术,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区域规划和设备配置。新模式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对设备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医疗流程也随之改变。

 

3.webp.jpg

 

 

同样,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也可以推广到大多数的医院和社区。这将大大缓解医院门诊的就诊压力,提高救治效率。

 

 

4.webp.jpg


如果说院前急救的信息化是医院主动改善医疗流程的行为,那么也有一些医院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严重地影响了工艺流程的完善和落实。

 

例如在国内,要求新建的综合医院设置统一的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如果在医院的工艺流程平面图和建筑施工图中没有规划设计,该医院建设将不会获得审批通过。

 

我们对一些新建成的并且规划了PIVAS区域的医院进行回访时发现,有很多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区域已经改变了使用用途,输液给药还是沿用老旧的方法,因为这些医院的输液药物闭环管理根本没有做到。

 

如上现象说明,信息化系统对医院工艺流程的改进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反之,从上面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例子又可以看到,即使有了先进的医疗工艺流程,如果不在信息化系统上加以完善,如二维条码、自动摆药机、低温保存、PDA扫描核对、移动查房系统的连接以及药物医嘱系统和不断更新的知识库等,脱离了信息化系统的流程改善是收效甚微的。

 

信息化技术对今后医院流程和就医方式的影响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医院的流程再造,云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社交网络这五大新技术将改变患者的就医方式,重塑医院的医疗体验、就医流程、行为动线、功能科室的组团结构和管理方式。

但是,目前国内医疗领域的信息系统大多还是离散的、垂直的业务和单一的应用。今后可以通过云计算搭建一个扁平化的信息云平台,把离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诊疗信息。

5.webp.jpg

就医疗物联网而言,智能医院的医疗服务平台应该是一个集成了各种传感器、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构建的医疗物联网。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利用远程医疗监护设备和医疗服务终端为患者服务,并通过云平台联合第三方管理和服务保健机构,将医院、诊所、社区护理和家庭保健整合成综合的医疗保健系统。

 

这种信息化技术在未来将对医疗流程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医院内大部分传统的医疗活动将实现智能化。患者在很少移动和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治疗。除了诊疗的核心环节如医生诊断、必要检查、手术和治疗外,患者的其他就医环节基本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在院外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面的问诊数量将大幅减少,前往急诊室就医的患者数量也会相应减少。年轻一代的、从一出生就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医生们,需要的是一所依附于信息化技术的智能医院。

 

资料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原文作者:香港澳华医院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郭良

 

 
分享到:
400-997-0988
3548879724